日前,教育部決定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。要求大學黨委書記、校長,拜訪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少于100家;對于就業率低的大學,校領導班子新開拓用人單位不少于100家。2022年,畢業生超千萬。研究生招了110萬人,接著繼續考研和考公的大概有200~300萬人,余下的六七百萬人都必須要安置啊。問題是,哪里有這么多的崗位?教育部不管這么多了,這個任務就交給大學自己吧,大學領導自己去想辦法解決。教育部甩鍋給高校,估計高校郁悶死了。大學擴招是國家做的決定,在擴招前,大學生是皇帝女兒不愁嫁。擴招泛濫之后,國家就不管了。但大學有委屈也不敢說,因為教育部說得也很在理:要求大學聽取畢業生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建議,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,要在思想品德、職業素養、專業能力等各個方面做改進。一句話,大學教育搞得不好。大學教育確實搞得不好。大學的課程與實際相脫節,教材內容支離破碎,幾十年變化不大,在科研的考核壓力下,老師對教學敷衍了事,有些老師的PPT十多年不變。結果就是電子系出來的不會修電視機,機械系出來的不會操作數控機床,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連篇像樣的文章都寫不出來,經濟系出來的人炒不好股……另一方面,大學因為各種原因,增加了很多專業。比如,大學為了擴張,比如原先是做機械的,要搞成一個綜合性大學,必須要增加不少其他專業。為了省事,不要太多實驗室資源,因此大家都加管理、經濟類、法學等專業,一個大學畢業生,只上了4年學,怎會去管理別人?連自己都沒管理好呢。像法學專業的人數遠遠多于社會需要的人數,于是法學就是就業紅榜的???。還有,大學為了排名,各個學校的各專業都往材料、生物等專業發展,招了非常多的研究生,而社會根本吸納不了這些人。因此生化環材本來是很重要的專業,但人太多,變成了天坑專業。很多學生只會考試,考書本的知識,那些知識也不會用。今天早晨聽某著名大學老師講研究生的復試,這些學生大概不少考400分的,問學生異地打手機,要不要通過光纖通信。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常識都能回答對,學生竟然認為無線通信加基站就夠了。還有一位老師說,問學生電冰箱的制冷原理,沒有一個人回答出來。這能進入好學校的研究生復試,應該是好學生了,就這水平。所以,社會對這樣的學生很不滿意,手里沒有一點技術。有再高的文憑,不會干事,又有什么用呢?文憑只是給家長出的學費的一張發票。想起了傳說中藍翔校長的一句話:“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地學本事,那和清華北大又有什么區別!”這句話反過來說,如果大學本事都不教,連藍翔都不如。有個笑話,5000元要雇個育兒嫂是雇不到的,但5000元的大學生卻遍地都是。很多大學生確實比不上藍翔畢業生。藍翔畢業生會美容美發,可以當廚師,也可以去開挖掘機。這些學生就業還都可以。中國大學發展到今天,應該做一些改變了。大學原先的定位是培養人才、科學研究等等。這里的人才應該是指能做科學研究,能做發明創造的人。一開始,大學生很少,確實是社會的頂尖人才,但現在每年大學生有近千萬人。讓這些人全部來做科研是不現實的,沒有這么多崗位,大部分的人也沒有這個能力。大部分的人只能當技術工人?,F在隨著科技的發展,普通技術工人也需要一定層次的知識才行。但我們大學一開始的設置跟現狀不相符合,雖然做了很多修改,本質變化不大。原因是老師也一直在教育界,對企業界不了解,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。北大國發院教授姚洋說,中國1200所本科大學應該一半改成技術大學,培養編程人才、數控車床人才。技術大學教育跟實踐相結合起來。姚洋教授講的東西,大家要重視,他呼吁中考不分流,現在北京試點不看中考成績,高中登記入學。而且今天我看到教育部和農業部、科協等相關部門,聯合發文,要求研究生長期派駐在農業生產一線,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。意思是說,大部分的大學生應該要解決實際問題。更直白地說,大部分的大學要成為藍翔技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