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聽我的,健康跟著走~
春天,是野菜的天下,啼鶯燕舞,萬紫千紅,此時的人們都在為野菜著迷。
“城中桃花愁風雨,春在溪頭薺菜花”,怎么做都好吃的薺菜先給春天開了頭。用不了多久,香椿也開始在枝頭冒出小尖,還有輪番登場的馬蘭頭、婆婆丁、花椒芽……除了田間鄉頭,菜市場也不甘示弱,攤位上的野菜幾日一更新,不斷豐富食客的餐桌。
一轉眼清明將至,隨著紛紛細碎的春雨灑落大地,艾草也如夜雨春韭隆重登場,從泥土里抽出新芽,窸窸窣窣的綠染田間。
艾草又叫艾蒿、白蒿、甜艾,有“草中鉆石”的稱號,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和藥用歷史。艾草與中國人的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,民間一直都有“家中三年艾,郎中不必來”的說法。
在我國,很多地區都有清明食艾的習俗,這時候的艾草最為清新鮮嫩,以新鮮的艾草入菜食用,不僅能嘗到春天的味道,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呢~
小小艾草,大大功效
艾草屬“純陽之草”,是一種藥食兩用食材,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長期腹瀉,治療陰虛怕冷,治療急性紅腫熱痛。
常言道“清明食艾,無災無難”,《本草綱目》中李時珍也曾這樣描述它“服之能逐一切寒濕,灸之能治百種病邪”。
內服,可溫經散寒,扶助正氣,健脾祛濕。清明前后的艾草嫩葉,溫通力量偏弱,適于內服調理,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群。在日常的飲食中,加入艾葉,讓食物有了一種獨特的香氣,常見的有艾米果、艾糍、艾葉煎蛋,這些食物不僅美味,同時又有補養的功效。
藥用,則用端午的艾葉藥用價值最高。端午節之際,人們有將艾草置于家中辟邪的傳統,而艾葉可以泡水、熏蒸以達到消毒止癢的功效,并且產婦也有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以辟邪祛暑。
艾草可以這樣吃
艾草煮蛋,驅寒除濕
【食材】:生姜15~30克,艾葉10克,雞蛋2~3枚,山楂30克,鹽適量
【做法】:
雞蛋煮熟,蛋殼敲出裂紋,艾葉、生姜片、山楂和適量鹽加水煮開,10-15分鐘后放入煮好的雞蛋再煮10-20分鐘即可,煮好的蛋殼顏色會變深。
【功效】:艾葉性溫,可以通經活絡、祛濕散寒,生姜暖胃驅寒,山楂消食,這樣煮出來的蛋有溫陽祛濕、健胃的功效。
如果已經出現了陽虛寒濕的癥狀,就非常適合吃這個蛋來輔助調理,這個方子就像煮茶葉蛋一樣,所以可以長期食用。
帶餡青團,滋補脾胃
【材料】:新鮮艾葉1斤、水磨糯米粉1斤二兩、水磨粘米粉1斤二兩、芝麻粉、白砂糖、豬肉餡、咸蛋黃、咸菜、春筍等各種自己喜歡的餡料都可以。
【做法】:
1、燒開一鍋水,加入一勺小蘇打,水開后放入洗凈的艾葉,煮蓉后撈出瀝干并,擠掉水分,將其和糯米粉、粘米粉混合,加熱水和面。
2、將準備好的餡料,包入面皮,當青團包好后,上鍋水開后蒸10分鐘左右即可。
【功效】:艾葉可以溫中補陽氣,祛陰寒之邪;糯米粉有滋補脾胃、益氣養血的功效,餡料中的芝麻能補肝腎、益精血、潤腸燥。
艾葉韭菜盒子,行氣活血
【食材】:艾葉,韭菜,面粉,雞蛋
【做法】:鍋中倒少量油炒制雞蛋。韭菜切成碎末,加少量油、炒好的雞蛋、鹽、白胡椒粉攪拌均勻,制成餡料;
將艾葉打成汁,加入面粉中和成面團,醒發好后搟成面皮,包上餡料,入鍋煎熟皆可。
【功效】:韭菜和艾葉都是應季春鮮,也都具有溫中、行氣、活血的功效,一起吃不僅鮮上加鮮,養生效果也更好。
物美價廉的應季蔬果,吃得舒心~
知時順令的生活方式,活得健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