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到大,你被父母嚇唬過嗎?
曾經有記者做過一個隨機調查,結果發現,幾乎所有人在小時候,都曾被自己的父母用各種各樣的話嚇唬過。
其中1/3有孩子的人表示,自己曾經或者正在用各種各樣的話嚇唬孩子。
當孩子不聽話——“再調皮,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!”
當孩子不睡覺——“再不睡,大怪獸就來吃掉你!”
當孩子不寫作業——“再不寫,就給老師打電話!”
……
父母為了管教孩子,常常會下意識地“威脅”孩子,因為效果通常立竿見影。但是,經常嚇孩子,真的沒關系嗎?
01
恐嚇之后,是心理陰影
不少父母覺得,恐嚇式教育雖然不是最好的方式,但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,而且簡單有效,他們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不對。
然而,通過恐嚇而達成的管教卻存在潛在的風險——它直接啟動了孩子的負能量:恐懼。
被恐嚇的具體事件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模糊,但身體的細胞會記住當時的感覺。
有朋友回憶說,自己小時候做什么事情都磨磨唧唧,她媽媽就經常用各種恐嚇手段催促她。
有一天早上,她媽因為有急事要出門,想早點把她送到奶奶家去。催了好幾次,可她還是慢吞吞地吃早飯。
她媽突然變得神神叨叨,故意壓低聲音跟她說:“你知道我們家的垃圾桶為什么前幾天不見了嗎?”
她搖搖頭,說“不知道啊”。
媽媽接著說:“是被一個穿藍色衣服的小偷偷走的。這個小偷還會偷小孩兒,你要是不快點吃,就只能一個人在家了,那個小偷可能會來敲門……”
朋友說,她至今記得那一刻的感覺:渾身一股涼意,血液像是凝固了。
于是她趕緊吃飯,生怕被偷走。
從那以后,她每次出門或上學的時候,都要緊張兮兮地看看門外是不是有人。更要命的是,平時走在大街上,一看到穿藍色衣服的人,便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。
這種心理陰影,一直伴隨著她長大,長年揮之不去。
朋友的媽媽可能迫于無奈,才編造了一個可怕的角色嚇唬她,糾正她偏差的行為。
雖然當時看上去挺有效果,但是媽媽并沒有意識到,這個“謊言”會給孩子造成這么大的陰影。
心理治療本體感覺理論的創始者彼得萊文博士說,“傷痛和恐懼是一對孿生姐妹,是人生命中兩個主要的殺手”。
長期處于恐懼中的孩子,這種被壓抑的情緒往往會通過某些身體癥狀表達出來,如失眠、頭痛、身體虛弱,等等。
02
恐嚇,影響孩子的人格
如果說,編個謊言嚇唬孩子是間接傷害,那么父母放狠話威脅孩子,就是直接的暴擊了。
雖然父母說的大部分狠話只是說說而已,并不會真的這樣做,但是這種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,最可怕。
其中,殺傷力最大的一句狠話莫過于——“你再不聽話,媽媽就不要你了”。
表妹小云從小一直被父母教導:你要乖,要有禮貌、要好好學習,不然就不是好孩子,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。
小小的她,內心止不住地恐懼:我要是不乖,就會被爸爸媽媽討厭。
這對孩子來說,無異于天要塌了。而且,這樣會讓她認為“我本身是不值得被愛的,除非我乖” ,漸漸地,她會把自我的需求壓抑下來。
于是,為了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,讓他們滿意,小云努力讀書、拼命工作,以此來避免自己被不喜歡,被拋棄。??長大后,低自尊,討好型人格,都讓她很不快樂。??
恐嚇式教育里的父母對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和設定——要優秀、要聽話、要努力、要爭氣,不然的話就……
這些要求,讓父母看不見真實的孩子,也就做不到真正的情感連接。
03
每個孩子,都應該且值得被善待
健康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,如果想激勵個體發展出健康的行為,正向引導比恐嚇威脅更為有效。
恐嚇教育表達的句式是:“如果你不做A,就會失去B?!?/strong>
每一句話都在告訴孩子會失去什么,喚起孩子的恐懼。如果孩子長期處于這種情緒狀態,無力感會把心中的勇氣和信心一點點摧毀?。
如果父母改用正向引導的表達的句式:“如果你做了A,你就會得到B?!?/strong>(這里的“B”不是物質獎勵,而是指孩子可以獲得的能力、健康等資源?。)
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信心和正能量,從而積極地去行動,而不是背負著恐懼不得不做。
比如,同樣是勸誡孩子好好讀書,小云父母的恐嚇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是內心的焦慮不安和低價值感。
而龍應臺女士對兒子說的一番話卻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動力。她說:
“孩子,我要求你讀書用功,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,而是因為,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力,選擇有意義、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?!?/span>
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,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,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,這才是真正的愛。
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明白,最終能讓孩子擁有自己天空的,一定是他內在的力量和勇氣,而恐嚇和束縛只會讓孩子變得怯懦或叛逆。
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且值得被善待。正如紀伯倫的詩中所寫:
你的孩子,其實不是你的孩子,
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。
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,卻非因你而來,
他們在你身邊,卻并不屬于你。
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,卻不是你的想法,
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,卻不是他們的靈魂。
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,
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。
你要向他們學習,
而不是使他們像你,
因為生命不會后退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愛孩子,請別再嚇他了,他需要的是給他溫暖和安全感的愛,而不是恐懼。
作者∶JK不二子
簡介∶資深少兒教育工作者,多家平臺簽約作者,專注親子教育,少兒心理咨詢師在讀。公眾號∶悅心讀書(ID:yxds868)遇見孩子,遇見最好的你。關注內在,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主播 | 一朵花,電臺主播,在海邊的城市用聲音溫暖每個角落。
插圖 | 《明天,媽媽不在》
今日話題
親愛的,你小時候被父母嚇唬過嗎?這給你留下了什么陰影?
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。
喜歡,就點個贊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