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典籍里的中國》開創,一個舞臺,跨越千年,與圣人賢者對話。
第一次因文字而感動,因書籍而落淚。
不知從幾時開始,書早已束之高閣。
不知從幾時開始,看書已經變成令人羨慕的事。
觀覽古今,為何先輩對書,如此狂熱,如此著迷。
一日不讀,百日荒蕪。
這首詩中,或許能找到答案。
宋真宗趙恒的《勸學詩》:
富家不用買良田,書中自有千鐘粟。
安居不用架高堂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
出門莫恨無人隨,書中車馬多如簇。
娶妻莫恨無良媒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
男兒若遂平生志,五經勤向窗前讀。
01
舍命救書,豈能不讀
前有蘇秦刺股,只因“讀書欲睡,引錐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”。(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)
后有伏生舍命救書。
秦始皇,一紙“焚書令”,多少賢者心血,毀于一旦;多少經典書籍,葬身火海。
章碣再憶“焚書”,諷刺道:
竹帛煙銷帝業虛,關河空鎖祖龍居。
坑灰未冷山東亂,劉項原來不讀書。
——《焚書坑》
詔令一出,舉國轟動,眾人不敢怒其言,乖乖將有關書籍銷毀,從而躲避無妄之災。
而伏生卻為了守護經典,只得舍棄安穩,攜妻兒與書,逃亡山東老家。
兒以命護書,才有機會將《書》藏于家宅墻夾之間。
伏生唯恐書被人發現,不敢久留,被迫四處逃亡。
太平盛世,上位者廢其禁令,他才輾轉多地,回到老家,墻夾取書。
《書》才有幸在這場浩劫之下,保留下來。
只可惜,因時間過久,保存不當,僅存28篇,名為《書》,后世稱《尚書》。
后世對他最高評價莫過于:漢無伏生,則《尚書》不傳,傳而無伏生,亦不明其義。
《南陵無雙譜》也記載了伏生護書的事情:
塵囂其上竟焚書,劫后壁藏方有余。
皓首傳經眾人嘆,蓬門積德萬年歟?
當年博識胸中授,今日觀花網內鋤。
但得流光霎時老,何妨一笑曳青裾。
倘若沒有伏生舍命救書,后世又怎能飽覽前人之作,又怎能悟圣人之言,汲取前者之智呢?
前人肯舍命救書,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讀書。
02
讀書,可解寂寞之苦
柳宗元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人家才高八斗,可就抵不住被貶的命運。
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柳宗元已經被貶到永州,寫下《讀書》:
幽沉謝世事,俯默窺唐虞。上下觀古今,起伏千萬途。
遇欣或自笑,感戚亦以吁??~帙各舒散,前后互相逾。
瘴痾擾靈府,日與往昔殊。臨文乍了了,徹卷兀若無。
竟夕誰與言,但與竹素俱。倦極便倒臥,熟寐乃一蘇。
欠伸展肢體,吟詠心自愉。得意適其適,非愿為世儒。
道盡即閉口,蕭散捐囚拘。巧者為我拙,智者為我愚。
書史足自悅,安用勤與劬。貴爾六尺軀,勿為名所驅。
同時期,寄情山水之間,創作出“永州八記”。
如果換個人被貶蠻夷之地,又人生地不熟,可能是寂寞難耐,而他卻忙著埋頭觀覽古今,看起伏人生,那有時間說寂寞。
還有一詞人以書為藥引,解寂寞之苦。寫下《攤破浣溪沙·病起蕭蕭兩鬢華》:
病起蕭蕭兩鬢華。臥看殘月上窗紗。
豆蔻連梢煎熟水,莫分茶。
枕上詩書閑處好,門前風景雨來佳。
終日向人多藉藉,木犀花。
03
讀書,值得熱愛
尤袤,真可謂愛書如命,廣羅未看的書籍,倘若收集不到,就用“土辦法”——手動摘抄。
曾言:饑讀之,以當肉;寒讀之,以當裘;孤寂而讀之,以當朋友;幽憂而讀之,以當金石琴瑟也!”
可以說是愛書已經達到癡迷的境界了,對他來講萬物皆可缺,但唯獨書不可缺。
甚至還將收藏的書,匯總編成目,為《遂初堂書目》。
從中可以猜測,他收集是書籍廣且甚多。
若寥寥無幾,又怎么可能會匯總編成書目。
所以,他這“尤書櫥”稱號,真的是名副其實。
讓人遺憾的是,這些書因火而被毀,幸存的書籍所剩無幾。
除尤書櫥之外,還有遠離喧囂,獨處田園,逍遙自在的陶淵明,揮筆成詩,寫下《讀山海經·其一》:
孟夏草木長,繞屋樹扶疏。
眾鳥欣有托,吾亦愛吾廬。
既耕亦已種,時還讀我書。
窮巷隔深轍,頗回故人車。
歡言酌春酒,摘我園中蔬。
微雨從東來,好風與之俱。
泛覽《周王傳》,流觀《山?!穲D。
俯仰終宇宙,不樂復何如?
在他們的眼中,書不僅僅是書,它可探索世界,可品人生之趣。人這一生,太短,太倉促了,但在浩如煙海的書籍里,可獲得永生。
讀書,看的是字,藏的是情,品的是魂,得其精髓,這才是真正的讀書。
若只是匆匆一瞥,那只是走馬觀花罷了。
有人終其一生,獲書如獲珍寶,欣喜若狂。
那種對書的熾熱,純粹而又稀缺。
-作者-
遇見是緣,點亮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