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某次吃飯的時候,在座的一位初中老師說:“小學5、6年級的孩子會選擇沖最好的初中,耗盡了潛力,到了初中,往往就成績很一般,我帶的很多學生都是這樣?!?/p>
孩子的成績,最牽扯家長的心
我有點不太相信這個結論,就和他深入交流了一下,發現確實有一些學生屬于這種情況:
同一個小學的學生,進入了同一所初中,在剛進初中時的入學測試中,成績也都不錯,水平相差不大。
隨著初中學習的開展,有些孩子的成績確實會下降,同樣,依然有很多孩子能夠保持較好的成績。
為什么會這樣呢?
我和他深入分析了一下,發現這背后有另外一個本質原因。
從現有的學生情況來分析,在小學高年級“死楸”孩子的家長分為兩類:
1、長期死楸:他們全程陪伴孩子的成長,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會同步分析孩子學習上的薄弱點,然后給出針對性的練習和鞏固。
2、浪涌式死楸:只在最關鍵的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在一段時間內陪伴和輔助孩子,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,就放松了;等孩子到了初三再次進入浪涌狀態。
這位初中老師說的情況就是第二種“死楸”的家長,因為小學的時候集中在5、6年級進行高強度的學習,到了初中后又驟然放松,孩子的學習狀態一下子降低了,成績必然也無法保持高位水平。
簡單小結一下:
問題的現象是“部分孩子上了初中,成績就下降了”。
問題的內核是“家長只是階段性投入孩子的學習輔助,使得孩子的學習狀態起伏不定”。
浪涌式投入,對孩子學習的危害很大
只提出問題、只給出結論、不給出解決方案的過程都是耍流氓。
如何解決第二種情況中“孩子的成績下降”的現象呢?我和這位老師討論幾次,給出了建議:
1、從“浪涌式死楸”轉變為“長期輔導”:也就是說,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的最佳輔助和教練,時刻掌握孩子的薄弱點并給出對應的訓練,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。
這種方法的優點很明顯,但是缺點也不少,一方面是家長要投入較多的時間,另一方面是家長本身的知識和能力要跟得上,能夠敏銳地找到孩子的弱點并給出訓練方案。
2、找對應的老師來對孩子進行定期點撥:這個老師根據孩子的試卷和作業上的問題,分析出孩子的薄弱點,并給出訓練題型。
這種方法節約了家長的時間,但是也有缺點,一方面要投入經費,另一方面這個老師的指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,不能實時發現學生的問題。
3、利用人工智能的軟件輔助:現在很多人工智能軟件可以代替老師做一些薄弱點分析,但是效果可能要打折扣,可以嘗試一下。
4、組合拳:
(1)例行狀態:家長做好長期關注和輔助的準備,投入資金或者時間。
(2)家校合作:充分利用學校老師對孩子的了解,讓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態和薄弱點。
(3)短期沖刺:針對孩子最薄弱的科目,請老師進行點對點的輔導,短時間內補齊知識弱點。
在上面這些方法的背后,都貫穿著一個核心邏輯:父母長期持久地付出心血、時間、資源,才能澆出最美的花朵。
用心血澆出最美花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