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35歲以后的職業規劃應該怎么做?
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,但又是一個大家都會普遍關心的問題。
35歲的職場人,絕大多數都面臨著一次比較重大的職業抉擇,又或者,干脆就是職業危機。
前期職業發展和積累做得相對不錯的,這個年紀,已經在中高層,但外人眼中的光鮮亮麗,只有當事人才冷暖自知:
肉眼可見的職業天花板,暗流涌動的管理層緊張關系,更糟糕的情況是,突然發現這份職業并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來自電視劇《四重奏》
這個時候,自然就會考慮: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賽道從頭開始?
前期職業發展和積累做得不夠好的,到了這個年紀,可能面臨著35歲被裁員的危機,又或者,雖然不擔心被裁員,上升通道受阻、工資捉襟見肘,面對各種經濟壓力疲于應付。
于是,35歲以后的職業規劃應該怎么做?就成為了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。
到底怎么規劃?
前期職業發展和職業能力積累不同的人,所擁有的可能選擇也是不同的。以下的分享,我也將從前期職業發展和積累的兩種不同情況,分別給出一些方向和建議。
來自電視劇《平凡的榮耀》
35歲以前,職業發展和職業能力有深厚積累,職業規劃要發揮優勢
1、尋求在現有崗位上的進一步提升
從中層管理者,或者是中級專家,進一步在內部上升到高層管理或者最高級別的專家,難度都是很大的,影響因素也很多。
在任何一家企業,能夠最終從中層管理走上重要的高層崗位的,都是鳳毛麟角。
如果內部晉升無望,可以考慮外部機會,比如去一家規模小一些的公司,直接做高管甚至合伙人;
比如去到需要自己專業經驗和技術的新興行業等,都可能獲得更高的職位和更多的薪水。
來自電視劇《俗女養成記》
2、考慮充分發揮過往職業積累的優勢,轉行或創業
在我10多年的HR職業生涯當中,發現有很大一批看起來職業發展不錯的人,實際上,取得的主要成績,是靠著個人強烈的責任感和學習力驅動的,但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。
也就是說,在35歲這個時間點,如果之前未能靠興趣獲得過任何收入或比較好的反饋,最好不要貿然從零開始做所謂的“感興趣”的事情。
更保險的做法,是考慮通過過往積累的行業經驗、工作能力、各類資源等,進行轉行或創業,而不要真的“從零開始”。
比如,很多人力資源經理或人力資源總監,會在30多歲或40歲出頭的時候,轉行做培訓師、管理咨詢顧問,或者自己創業做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商等。
來自電視劇《重版出來》
3、考慮在現在崗位上不斷提升,成為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
前面我們說了,到了一家企業的中高層崗位,進一步獲得職位上的晉升,是非常難的。
這就必然會有一批中層管理者,注定會在中層的崗位上干到退休,或者中途因為能力或精力不濟,而被降級甚至辭退。
如果沒有機會升職,那么,在中層管理崗位上,精益求精,讓自己在同一個崗位上,也能每年都有成長和改變,成為公司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,其實也是職業上的一種成功。
來自電視劇《后半生》
35歲以前,職業發展和能力積累不夠,最重要的是做出改變
如果一名職場人,到35歲,無論在職位、收入上,還是在個人工作能力上,都積累不夠,坦誠說,這種情況比較難。
這時候最重要的,不是做職業規劃,而是要抓住不多的機會,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努力,作出重大改變。
1、在現有崗位上快速成長為專家
如果到了35歲,還沒有走上管理層,在專業水平上也一般。
那么,在現有崗位上通過努力,快速成為一個專家,將是最穩妥的選擇。
因為能夠晉升為管理層,除了自身努力,還得遇到賞識自己的領導、公司有相關的管理崗位空缺等諸多條件,但成為自己崗位上的專家,則只通過個人持續努力就可以。
至于如何成為專家,這是一個可以用一本書來回答的問題了。事實上也的確有,比如著名的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老師,有一本特別干貨和實用的書,名字就叫《卓越密碼:如何成為專家》:
來自電視劇《德雷爾一家》
但最重要的,還是要快速付諸行動。
比如,從徹底把自己這個崗位上所有專業術語弄清楚開始:
它的來龍去脈、不同流派對它的解釋等;
在查資料的過程中,你又會發現新的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的專業知識;
就這樣一點一點深入學習下去,當你大概了解了相當于30本專業書的信息量時,就基本可以成為專家了。
來自紀錄片《壽司之神》
2、如果已經失業或辭職,選擇一個門檻低但能積累的工作堅持下去
前期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和能力的積累,35歲又沒有工作,這個時候最重要的,是找一個門檻低、但隨著時間推移能夠有所積累的技術性工作,長期堅持下去。
比如,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,在老人護理、病患護理方面,肯定會有比較大的人員缺口,甚至會延伸出很多相關的產業。
但這個行業里的大多數工作,都會比較累,要做得好,還必須具備一定的醫藥知識、營養學知識等,同時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,且一開始薪水不會特別高。
但如果能夠克服這些困難,踏實學習并從頭開始做起,可能5年、10年,甚至更遠的將來,就是一個有專業技能的熱門人才。
游刃職場有余姐
求職面試·職業發展·個人成長